行業動態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 裝配式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大作用

裝配式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大作用

添加日期:2021-3-16 10:26:56 訪問次數:59015次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1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        
從2021年國家1號文件相關內容可以看出,建設市場由于土地政策的利好,市場也越來越大,建設也越來越規范。不搞大拆大建,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將是鄉建的主要基調。所以如何用裝配式建筑的方式打造鄉土風味建筑,田園建筑是必須要考慮好的。
      
農村目前在建設方面仍處于比較粗放,缺乏監管的狀態,很少跟現代化的裝配式建造方式接軌。同時農村很多建筑在布局和使用功能上很難滿足旅居的空間及舒適度要求,如結構安全、隔音、保溫隔熱、防潮及居住舒適度等方面有待于完善?紤]到傳統方式建造建設周期長,傳統工匠難求,不少項目時間上耗不起。這無論是對政府還是鄉村振興投資運營方,時間就是成本、效益和利潤。所以裝配式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迎來很好的切入點和機會。不過一道擺在建筑師面前值得深思的課題——政府的訴求是探索鄉村振興模式;資本的訴求是投資回報平衡;村民的訴求是改善生活品質、增加收入;而建筑學自身的訴求,是文化傳承與村落激活,幾者缺一不可,建筑師作為一個調解者,需要做的則是兼顧各方利益,實現共同目標。      
以下筆者將通過華之壘、合作伙伴及線上鄉建案例的收集和整理,給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01慢屋攬清

慢屋攬清被評為2016年全國最美10大民宿

慢屋攬清改造前的照片

慢屋攬清改造平面設計布局
      慢屋攬清項目在改造過程中采用了木、鋼及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內外圍護材料上選擇了當地的石頭、木料、舊門窗、馬槽進行融合應用。

02
楊溇簡宿       
項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太湖湖畔,這是民宿行業新舊建筑融合的一次大膽創新。它在民宿垂直空間維度綜合利用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它對新舊建筑空間功能的重新定義與模式創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項目落地實景圖

     
項目設計效果圖及改造后總平面圖

項目改造前現場圖

裝配式鋼構現場加固與架空

模塊化鋼結構單元現場組裝

項目局部實景圖,突破常規使用了綠玻璃作為欄桿圍護

項目夜景圖及夜景鳥瞰圖
03梅林居      
項目位于江蘇常州,項目民宿創新點在于集多種消費體驗于一體,即集會、智能接待、咖啡、環境互動、住宿理念的融合更新與實踐。建筑結構形式上采用輕鋼及冷彎薄壁型鋼組合結構形式。

項目實景圖

項目一二層平面布置圖

項目局部效果實景圖

項目夜景圖
04東南民宿      
項目位于江蘇常熟的東南村。該項目的創新點在于輕鋼裝配式建造方式,建筑外觀采用中式建筑與現代元素相融合的體現方式。項目在具體的鄉村振興方面探索出了建筑與周邊環境、鄉村土特產、鄉村美食相互交融的新業態。

項目實景圖

項目平面布置圖

項目局部外觀效果實景圖

項目局部內飾效果實景圖
05縉云小住
項目位于重慶縉云山村韓舍山莊附近原建筑有點破敗,為木加夯土的建筑體系

項目改造前的建筑現狀圖

項目改造后外觀效果實景圖

06上海廣富林公園     
在上海廣富林公園項目實踐中,碰到不少都是有年份的老建筑,為了提高安全性,同時讓建筑在功能和舒適度等方面有所延展,需要對老建筑進行結構的加固及空間的拓展。


在傳統木結構基礎上采用鋼結構進行加固與延展

07雷勵貴州大項目活動營地
     項目由于用地緊張,設計采用集約布局,改造原教學樓并以其作為場地錨固點,運用工業化輕量體系與鄉土材料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加建多功能通用空間、活動場地與服務體,并在營區入口與村路交接處建造長期向社區孩子開放的鄉村圖書館。
     
當地氣候溫和而多雨,遮雨和通風是建筑首要需求。通用空間(集活動、培訓、宿營、用餐等功能于一體)作為營地的核心空間,采用連綿起伏的半透明海帕面張拉膜屋面來構建連續通透的遮雨空間。
平面非正交劃分,各開間向山和村子打開,二層平臺微高差錯動,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現半透明感,共同構筑一處聚落式的空間場所。

整個場地用小碎石鋪底,以利于排水;顒訁^以當地的毛石砌筑,如同碎石海上的群島。在場地南側設置圓形砂礫的集中活動場地、西南側臺地設置營火場。


多功能通用空間使用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現半透明感 鄉村圖書館由面向營地入口的接待區和面向村莊道路的閱覽室組成。兩個錯落半層的三角形開放框體,通過內部的小樓梯連接村道和營地兩個標高。
08步路鄉改造:剪紙藝坊&伴湖書吧
     步路鄉群山環抱地形悠長,村落建設規模雖然不大,但具有當下鄉鎮發展的大部分特征,新建的集鎮與老村并置共存,呈現的面貌卻全然不同,以梅湖為中心,沿鄉道西側為新建的集鎮街道,東側為老村聚落組團。

大部分鄉民已從老村遷出,居于集鎮,老村也迅速破敗接近空置,留下幾位老人留守,日漸冷清。亟待處理的老建筑便成為了下一環節的重點整改對象,非盈利性的公共空間建設往往是鄉村政府比較棘手的問題。他們需要盡可能采用極小的代價建造,合理的進行修繕,以使得舊屋新生,并激活老村的生命力。

剪紙藝坊原為一層磚木混合建筑,擁有一個長進深的不規則前院,院墻緊貼梅湖,卻獨自封閉。

設計嘗試打破原來的封閉院墻,以格柵過濾景致形成剪影式的視覺效果,院內可觀梅湖,于對岸則可隱約窺得院內的動態。院落被一分為二,形成前院與庭院,剪紙展廳位于二者中間,延續至院墻朝向梅湖敞開,像似對于梅湖的延伸與接納。

作為書吧修建的老房子較為陳舊,老房子共分為三層,拾級而上,透過不同層高不同立面上高低的窗洞,可以不同的姿態去觀賞梅湖和步路老街的景象。

設計時取一個“伴”字,一方面意為這棟空置的老建筑能夠重新陪伴當地村民,提供他們理想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取其半材,將老墻做一半破壁形成建筑的基座,往上置換了已經老化的主體木結構,通過現代的開窗方式表達對于當代生活的接納。


09唐堡書院:村民公共活動中心
      項目坐落于陳堡鎮唐莊村,地處江蘇省興化市,古稱昭陽又名楚水。唐堡書院則以傳統地域文化為發展母體,通過建造一個村民書院讓此處悠久的文化氛圍在當代鄉鄰生活中生根萌芽。

場地中的自然村落歷經百年,沿著星羅密布的河網水系自由發展。

設計師為重新詮釋這一中國田園山水畫般詩意的訴求,實現讓建筑真正意義上的融入自然,保持村莊特有標志與肌理,將唐堡村內“村落”與“水田”兩種物質空間形態被提煉、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

建筑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輔以多層次的院落穿插貫通,創造出了既私密又豐富的院落、村巷空間。
設計師通過營造縱橫交錯的灰空間——院落、村巷、連廊,將傳統村居中的“檐下空間”極致表現,原本清晰明確的建筑邊界逐漸開放。不同單體建筑空間下的功能配置在此發生了聯系與交流,相對模糊化的空間邊界允許原本孤立的村落文化功能在此匯合。

在這里,街巷、院落不僅是流動的交通空間,也是村民聊天、游客休憩的公共場所,建筑在空間上被賦予相互延伸相互滲透的能力。

設計師通過對模糊邊界的探索,為傳統而又保守的村落文化活動營造了開放的姿態。鄉鄰交流、活動、學習、休閑等社區活動在此發生。

建筑功能的分區在空間體塊上做出了明確的區分,卻沒有強加以生硬的物理邊界。這既展現了唐堡書院作為公共文化建筑的生動性與開放性,又重現了傳統江南民居檐下空間中的文化屬性,從而使建筑與人的互動收放自如,靈動豐富。

至此,山水畫成就了最詩意的建筑,建筑成就了有最煙火氣息的生活場景。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風格樣式上,唐堡書院在傳統建筑材料的語言上做出嘗試。小青瓦、花格木門、花磚、鏤空磚墻及疊澀的運用隨處都有跡可循。


10
高步樹屋
     高步書屋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和其他的中國農村一樣,高步村面臨著“空心村”的問題:青壯年在城市打工,老人、孩子留守農村。

設計師無法逆轉近年來中國鄉村人口移居城鎮的大趨勢,故而以保存侗族社會原有的價值來促進日后的發展為目標,通過為當地的孩子們建造一座圖書館來開啟村落活化的行動。這座小型圖書館,稱它為高步書屋,是一個寓教于樂的場所。希望高步村里這群熱愛自由又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能在書屋里玩耍、學習。

書屋的設計由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從遠古保存至今的“干欄式”建筑為起點,應不同空間、功能和形態的需要重新組織結構。

侗族建筑中的樓梯多次到訪侗族村落,設計發現樓梯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村民都喜愛在樓梯旁聚集,小朋友們則喜歡在上面玩耍。因此樓梯成為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整座書屋。它是村民可以互動的地方,也能讓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坐下來看書。這樣一來,看書變成了一件輕鬆而愉悅的事情。
 
大部分高步村的小朋友都由祖父母撫養到10歲左右,由于村里缺少教學資源,10歲后他們都會寄宿到鄉鎮學校上學。書屋為孩提時的他們提供一個學習的地方,讓他們可以從玩樂中學習知識。

這座書屋不只是圖書館,而是一個讓村民互動的公共建筑,也給孩子們一個機會放下時下流行的各種電子設備,透過書籍觸碰到他們的夢想與未來。


11云陽四方井服務建筑
      項目設計以盡量減少土方量為原則,梳理了場地的高差,將建筑的南側兩層切入場地,東、西側局部一層切入場地,形成建筑雙首層“基座”。

其中首層與北側濱江景觀帶相接,二層與西側城市道路相接;慕ㄔ燹D換了地景,提供了觀看江景的平臺,如同伍重面對悉尼港,屋檐與基座也成為我們解答風景與場地這一命題的答案。


四方井服務建筑采用傳統建筑的梁柱體系,并因循現代結構力學對梁柱的比例關系進行了調整。在建筑的材料選擇上,設計以傳統的木材和青磚為主,局部采用金屬,玻璃及陶瓦等現代材料。

12小村客廳小村客廳作為大竹園村的‘文化禮堂’坐落于 “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安吉。
▼項目外觀局部,玻璃立面在視覺上聯系了建筑空間和水體 ©吳清山

▼項目臨水面夜景©吳清山
    
 小村客廳的概念起于鄉村文化和現代生活理念的融合和重建,鄉村建筑的作用更趨向于地域性的、社區文化性的記憶場所,所以新穎的建筑構建方式和空間傳遞的非物質形態(情感、文化、精神)缺一不可。設計師在長期的和村民相處、考察的過程中發現,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統民間的文化來源除了農耕作為鄉村主要的文化符號,泥塑、白茶、竹藝手工等都使得村莊的地域文化更加豐滿和立體。

由于傳統的鄉村的公共空間相對于城市的公共空間相對單一,并沒有明確的根據功能區分一個空間,所以‘小村客廳’不僅僅作為文化禮堂,它的公共空間需求和使用方法是非常多功能的,比如老人活動中心、農耕展覽、圖書瀏覽和鄉村振興講堂等功能可充實農民群眾的生活形態,一年一度的除夕長桌宴作為鄉村民眾的精神載體在有形的公共空間中實體化。尤其對于中國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視,小村客廳也被賦予了‘鄉旅夢工廠’休閑產業的定義,給浸潤在城市聒噪的人們帶來青竹澈水的喘息空間,也為鄉村產業帶來了創收。

“新舊結合”的理念被運用于建筑材料之中,大部分采用從當地的傳統材料,設計師原本考慮打造全竹制建筑呼應鄉村環境,因防腐、耐久性的原因轉而采用傳統瓦片和竹材通過疏密有致的組合排布打造遮風擋雨遮陽的屋頂,造型波蕩起伏意如江南水鄉遠山如黛、煙波浩渺;除此之外,設計師發現當地農民在舊時燒制夯土加以麥秸、竹面使之更加堅固、耐用,所以沿用相同工藝的夯土材料希望能打破時間壁壘使歷史歲月感與農耕文化山鳴谷應;壘砌拼接的毛石墻、河邊的卵石、以及地面的青條石完全就地取材來表達返璞歸真卻錯落有序的淳樸景觀。

▼項目外觀局部,墻面采用加入了麥秸和竹面的夯土材料 ©吳清山

▼傳統瓦片和竹材通過疏密有致的組合排布打造遮風擋雨遮陽的屋頂 ©吳清山
竹制折窗和玻璃幕墻與外廣場和水系形成平衡中靈活隨意的“模糊空間”,這種相對廣而混沌、并非四面皆墻皆柱的空間體態反而讓人能感受和自然、流水、綠意千絲萬縷的對話關系。廊內朗朗歡聲笑語,屋外潺潺流水;顒又行耐獾难由炜臻g,壘石圍繞的樹木給村民夏日乘涼、活動閑聊最愜意的一隅。
▼玻璃幕墻與外廣場和水系形成平衡中靈活隨意的“模糊空間” ©吳清山

▼一層平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屋頂平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立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剖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13小村客廳柳杉間IN BETWEEN民宿
鄉村破舊小學爆改,變身人文藝術民宿    本項目位于重慶,原址是當地的一間鄉村小學,正如中國當下的大多數,由于生源的流失,荒廢后靜靜地隱立在半山間。因為停學的時間不長,所以校舍及操場等都保持的相當的完好。

改造前長滿雜草的操場及孤立的教學樓,仿佛是凝固的時光一般,設計師保留及延續了學校的純真氣質,而這自然純真的氣息也正是這片場所的本質。

在建筑設計手法上,利用場地的高差關系采用“戀地性”建筑形態,即是對自然結構的形象化,也表達了對大地的歸屬及空間中的“自由性”。建筑整體采用簡單純粹的形式,來回應場所原有的純真氣息。

建筑的純粹延伸至室內,內外一體?臻g的規劃上巧妙而含蓄,壓制與釋放相融。設計團隊充分研究在地的光照及通風,在室內做了許多采光井的處理,把陽光引入室內,讓光成為了空間的主角,它讓室內充滿了不同時段的情緒。

在平面規劃上,設計團隊始終關注戶外的景觀,不管是大廳亦或是房間,人的注意力始終會停留在戶外的自然景觀上,尤其是那片柳杉樹。

由于主體建筑是磚混結構,房間的規劃只能在教室格局上做小心翼翼的拆除和新建,原教室外的寬闊通道變成房間的陽臺,配上浴缸與躺椅,面對著柳杉樹,可以靜靜的發呆一整天。

攝影:偏方攝影

14如故園·吳悅石藝術館

從“修舊如新”到“做新如故”

設計:普羅建筑設計

吳悅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功能性的建筑,也是一處心靈的歸宿,會友的佳地。


改造前

原始建筑是個已經施工為地上兩層加地下一層的規整毛坯房,新老建筑之間的互動,讓改造后的建筑大大降低突兀感,使其一建成就能融入環境,如同它本就在此時此地,只是重新得以啟動一樣,是為“做新如故”。



青磚成為了新建墻體的選擇,并采用了不同拼法的砌筑方式,風庭中的鏤空青磚墻,地面與硅藻泥拉毛墻面的并置,改造后的如故園新舊并存,新的空間場所也慢慢成為老朋友。整個過程就像從“故園”到“故人”,是為“如故園”記。







15武隆仙女山歸原小鎮鄉村振興

青山綠水小鎮的新起點

設計:緯圖設計機構


歸原小鎮所在的地方,曾經是一塊貧瘠的山村,和中國大多數鄉村一樣,青壯年外出務工,只留下留守老人,這個村子非常漂亮,但是有空心化的現象,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面臨荒廢。

歸原小鎮的入駐或許就是農村理想的現代守望,是一場復活古村的實驗。在對老屋的還原上,歸原小鎮幾乎沒有改變老建筑的結構,反而以超大面積的落地窗,增加了房子的采光。

設計對當地特色的地形地貌及植被進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僅引入了一些具備觀賞功能的景觀設施。

設計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修復了石墻、灰瓦、木窗等傳統建筑材料,并在其旁新建了以夯土、玻璃、鋼構為材料的現代空間,形成新老材料的對話。以此喚醒時空記憶,保留原有文化價值。

攝影:金鋒哲,魯冰,張騎麟,緯圖設計機構
016
泰安市東西門村活化更新十二個宅基地的新生

      
東梓關之后,大量的鄉村項目接踵而來,有改造,有新建,多半的訴求就是希望能為網紅村,帶動經濟發展,然而根據我的經驗,鄉村振興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時鄉村問題極為復雜,很多困難都在專業領域之外,所以我們一直保持敬畏之心,并沒有冒然展開大規模鄉村建筑實踐。
  
 面對多重挑戰——如何將存量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有效利用?如何為貧困村引流,產生經濟效益,使其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雙線并行的設計策略,一是做針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邊界不變的情況下,以存量建筑的空間激活和原有環境的生態修復為切入點,從而實現舊村落的新生,二是通過建立公共空間來激發可以引流的媒體效應。將場地內現有宅基地改造更新為度假酒店,利用少量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打造一組具備媒體引流效應的公共建筑,兼顧酒店的公共配套。

設計之初面臨的矛盾,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新”功能與“舊”場地。成規模的項目開發,大多會選擇將基地上的建筑全部鏟除,整體新建,用標準化的客房來取代豐富而有微差的民居,只保留了鄉村的外部自然環境。但由于國家宅基地政策,每一幢房子只能限定在現有的宅基地輪廓內,如何在保留原有村落肌理的同時,在內部功能上實現突破,進而滿足 “新”的客房需求。

二是“新”要求與“舊”施工。作為新建項目,業主及當地居民都對其寄予厚望,城市里那些精美的建筑,成了業主心中的理想目標。然而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現代的大型的施工機械無法展開,施工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在城市中已經普遍使用的建造工藝(幕墻等)很難實現等等,這是很多鄉建面臨的真實情況。設計如何將這些施工因素考慮在內,保證建筑的完成度和設計品質?

三是“新”建筑與“舊”傳統。在現代建筑文化的語境下,建筑師面對傳統建筑的形式語境,應該如何延續整體風格?建筑師面對新的空間需求與材料條件,又應該如何反映當代?

東西門村舊建筑所遺留的傳統石墻,來自村內石頭匠人嫻熟的手工技藝,而設計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這些石墻,毛石墻不僅是鄉村風貌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鄉村肌理最重要的痕跡所在,因此我們的設計深化及材料運用均圍繞石墻展開。
頁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上一條: 輕鋼發展新元年!裝配式必成未來建房潮流,住建部揭開背后的真面目

下一條: 當前鄉村振興比較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欄目導航
首頁 關于我們 專題案例 案例 研究 聯系我們
山西華之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
電話:0359-2125321 手機:13934098215 郵箱:sxhzlkj@126.com
網址:www.admodal.com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空港南區鋼材中路一號
后臺登錄

重要公告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免费国产一级aⅴ片-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97色婷婷中文字幕